兴随诗心起,不再笙箫默

《见字如面》重温笺短情长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 寻回诗和远方,《朗读者》 用人声绵延风雅……而在书信、诗歌、朗诵之外,中国传统的丝竹雅乐,也以更加温润的姿态,进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:去年,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一次选择民乐作为开幕演出,引发媒体热议;近日,成立一周年的“玲珑国乐”系列音乐会,也凭借小而美的形式,吸引了一堆粉丝,其中超七成是不到40岁的年轻人; 上海民族乐团也正在筹备将民乐与诗词结合的系列音乐会。
民乐的逐渐升温令人欣喜,也引发思考:如何让传统民乐的机遇,重焕新生?如何让经典曲目,找到现代的表达方式?如何吸引普通观众,通俗而不媚俗?
现象
年轻观众成主力
民乐也能小而美
“我一直很困惑,西方艺术在沪上各大剧院很受欢迎。反而我们自己传统的民族音乐,似乎观众偏老龄化,每次推票都很难。”一年多前,yzc888亚洲城官网副总经理方靓和她的团队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,能不能把音乐厅大厅下面闲置的一个小厅利用起来,让观众不仅聆听,更能观赏、触摸,近距离地感受民乐?当她把这个想法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及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提起时,大家一拍即合,“玲珑国乐”这个项目应运而生。自此,每月第一个周日下午2点,在音乐厅“音乐立方”小厅内,一把二胡、一支竹笛、一张古筝等,或两三合奏,或精致独奏,筑起了一片小而美的雅致民乐空间。
演出前,厅外的门廊处,各种传统民乐乐器依次陈列,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每样乐器的名字、来历,学习民族乐器的保养方法,甚至可以参与到乐器的制作过程中。演出后,还可以留在现场,与台上的艺术家们聊聊感想,交流民乐学习的困惑。12场演出下来,观众达3754人次,其中40岁以下观众占到74%,甚至还有一些国外观众慕名而来。
探路
贴近普通人群让民乐成生活方式
不止“玲珑国乐”,近年来,几乎所有的民乐演出都将目光瞄向了跨界与创新。
前不久,yzc888亚洲城官网的“乐无穷”项目中,青年演奏家张梦就着力于笙与电子乐、多媒体、打击乐、混合室内乐的融合。去年,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《海上生民乐》现场,大提琴与二胡“梁祝谈情”,筝与舞“水墨交汇”,唢呐与电声“融贯古今”。
在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看来,“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,改编或者说跨界是一个时代必然的手段。如果总是抱着传统,不愿意改变,就不可能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。”馨忆民族室内乐团行政总监戴德岳也认为,民乐除了需要传承,更需要传播。既然“玲珑国乐”的初衷是普及与推广民乐,那么就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,让更多年轻人知道。因此,在“玲珑国乐”的演出现场,观众是可以拿起手机拍照并转发到朋友圈的,“观众有分享的需求,我可以理解。听一场民乐音乐会,与其说是熏陶,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思考
创作创新要坚持
传统根基需守住
什么样的民乐演出最受欢迎?跨界项目固然新奇,但也有不少观众表示喜欢原汁原味,其中也有年轻观众。
一年多的节目做下来,戴德岳惊讶地发现,相比于彩蛋,不少观众渐渐爱上了纯正的民乐,“我们做彩蛋的初衷,是怕他们不一定能接受过于正统的曲目。没想到,到了后期,有些观众听到传统曲目眼睛会亮,甚至有意犹未尽的感觉。”
对于演奏者来说,跨界或是融合,也有自己的底线。张梦坦言,他遇到过有人“点名”让他吹某些过于流行的曲目,被他拒绝了,“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属性,有时候不太适合那么玩。我们需要创新,但不能把传统音乐弄得面目全非,有些东西一定要保留。”乐评人李严欢也认为,迎合,是永远迎合不完的,“传统的根基要守住,创作上的创新要坚持。”上海音乐学院博士、民乐室内乐研究学者张晓东则表示,无论什么形式的创造和演奏,一定要构建中国化的传统。
记者手记
民乐正发声
殷茵
剧场里,“玲珑国乐”平均每场上座率超过8成;影视圈内,融入民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或原声音乐,总能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引起关注;校园里,各种各样的民乐兴趣班报名火热; 网络上,打开视频网站,女孩身穿汉服弹奏琵琶的系列原创短视频受到网友的弹幕追捧……民乐是不是悄然复苏了?未来的普及之路该如何走?
也许,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故事,是一个侧影。
1998年,受历史、文化、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民乐市场一度低迷,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主营业务一度亏损。但厂长王国振掌舵后,却在整个民乐行业都不景气的18年间,硬是将厂年销售收入从4千多万增长到2.7亿元,年主营业务利润从亏损状态发展到现在利润总额4千多万元,古筝年产量从7千多台增长到8万多台,2016年销量超过9万台。在他看来,乐器不是商品,而是文化产品,只有文化市场繁荣了,乐器才会卖得好。为了普及民乐,王国振办艺校、组乐团、出版书籍、拍摄纪录片,包括“玲珑国乐”,同样有民族乐器一厂的积极筹谋和参与。